现生野猪头骨解剖形态学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猪骨材料的鉴定分析
作者: 杨苗苗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猪骨 现生 野猪头骨 解剖形态学 仰韶文化 
描述:本文运用动物骨骼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南、北方现生野猪在头骨形态学上的差异。文章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遗址出土的猪骨骼进行了整理、分析和鉴定,并根据下颌牙齿萌出和磨损级别确定出猪的年龄,从而建立猪群的年龄结构,最后采用齿轮法对猪的死亡季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对野猪头骨进行测量,显示浙江衢州与王屋山野猪间头骨解剖形态间存在部分差异;对臼齿尺寸的测量,显示浙江衢州野猪整体上臼齿尺寸小于地处中原地区的王屋山野猪,表明了地区间的差异性。 2.从出土动物遗存分析,遗址中猪骨可鉴定标本数的百分比表明,荒坡遗址占62.5﹪、西坡遗址占84.04﹪。笃忠遗址占47.98﹪,大量的猪骨证明当时猪的重要性,猪是构成仰韶时期中原地区肉食消费的主要动物群。仰韶文化早期,狩猎是人们的重要生产活动。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的发展,使渔猎经济退居次要地位。从M3平均长看,王屋山野猪35.13>西坡遗址(仰韶中期)34.88>荒坡遗址(仰韶早期)34.78>笃忠遗址(仰韶晚期)31.03>沙门盐津遗址家猪(宋金)28.45。表明从仰韶早期到晚期其猪骨形态愈接近家猪。随着野猪被驯养为家猪,其体质形态有向家猪体质形态发展的趋势。 3.运用磨损级别法、齿磨片法和切片法对仰韶早期荒坡遗址、仰韶中期灵宝西坡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笃忠遗址出土的猪骨遗骸进行死亡年龄和季节的鉴定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简便、实用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
作者: 陈苇  日期:2009-04-01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西南山地 考古学文化 甘青地区 互动 
描述:本文分别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仰韶时代中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期和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详尽比对了两地之间相近似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甘青地区仰韶中晚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对西南山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西南山地文化格局的变迁。? 通过分析认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的文化传播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庙底沟文化对西南山地的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第二阶段为半坡四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对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马家窑文化和宗日遗存对澜沧江上游的影响。第三阶段为半山文化对大渡河中游的影响,同时西南山地内部文化开始出现明显互动、演变现象。第四阶段主要为齐家文化对雅砻江上、下游的影响。第五阶段为寺洼文化对岷江、青衣江流域的影响;辛店文化、唐汪式遗存对大渡河上游、雅砻江上游的影响;卡约文化对雅砻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上、中游的影响。?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得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存在“四纵三横”的平面交通路线和“西进、南下—南下、东渐”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针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考古遗存自身特点,并结合自然、社会环境分析了这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原因。??
中国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研究
作者: 李艳红  日期:2009-01-10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石铲 原始农业 型式演变 北方 前仰韶时代 
描述:石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直至夏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北方前仰韶时代出土数量较多且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之一。目前对于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尚不多见。本文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石铲型式演变的规律和所反映的当时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早期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的研究缺乏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显得不够全面。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北方前仰韶时代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对于其出土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北方前仰韶时代文化的概念、发现经过及其各文化的内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北方前仰韶时代各文化出土的石铲。第三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石铲进行分型研究,探索其形式演变的规律。第四章主要结合现代微痕分析对于石铲的装柄、使用方式进行论述,并结合其它的出土伴随物探讨北方前仰韶时代的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 1 2
Rss订阅